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走进大山办学的教授:不为一流只为改变学生命运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1-01-07

       蓝浩文在2003年进入学校工作,还担任过几年校长,他亲眼见证了这些年轻人的转变。“学校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他说。

       尽管,有农村中学生在蓝浩文进行招生宣讲时跳起来大叫:“丰良,打死我也不去。人家在街上(指城里——记者注)读书,我为什么要去农村读?”尽管,每年有5%左右的学生在报名后提出退学,任凭老师们苦心挽留,也毫不动摇。但那些留下来的同学,迎接的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

       24岁的方明还保留着一张名片,他在上面的头衔是温州一家夜总会的“贵宾接待经理”,负责为KTV的客人们安排陪唱“小姐”。这家夜总会在警方一次“扫黄打非”行动中被迫关闭后,方明回到了武宁县老家。今年9月,一位朋友介绍他来到这所学校,在毫无绘画基础的情况下开始学习“室内设计”。“这完全是一种新的生活。”他说,“早读、晚自习,我一下子回到了读书时代。”

       贡妍妍从安徽一个河水发黑的地方来到这个“很干净”的农村。“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没有距离,我觉得很温暖。”贡妍妍笑着说。

       在课堂上,他们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不用担心被冷落或嘲笑。平均年龄才20多岁的老师们大都毕业于普通职业院校,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他们乐于接受同学们的挑战,以一场篮球赛或拉歌赛决定胜负。或者叫上几名同学,在简陋的教师宿舍炒几道菜。他们更喜欢把学生们带出教室,学校之外,处处都是写生的场所。他们在河滩上一起作画的情景,总会吸引一些农民驻足观看。

       贡妍妍发现,和中学时代相比,他们由以前的被老师逼着学,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学习。“我知道,如果我在学校一无所获,那我就会找不到工作。”贡妍妍说。在这所被湖水、田地和野草包围的学校,他们一天到晚不停地绘图作画。

       这种学习的成果常以画展的形式体现出来。学校鼓励个人和班级不定期的办画展。11月底,胡贤英所在的班级就收集了200多幅画作,在圆形广场展出,取名为“随意画画”,其中包括她从自己的100多幅习作中精选出的7幅作品。

       这所深山里的学校,甚至还吸引了一些在读的大学生。彭帅是长沙学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当他意识到“大学生活太虚幻,没学到多少东西”时,便休学一年来到这里,他想成为一名既懂管理又有设计才能的人。彭帅告别了在长沙的那种“上网、吃饭、上网、睡觉、偶尔上课”的状态。“我很用心地在学。”他说。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