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财力充裕的贫困县
宁陕县共有878名教职工。县财政局副局长周康礼介绍,“一个教师一年要4.5万元,这就是4000多万元”,加上这笔教师工资,2010年,该县用于教育的开支达6781万元。
但是,宁陕县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仅3075万元。也就是说,凭该县的财政收入,连支付教师工资都不够,怎么有钱办免费教育?相关媒体怎么会得出宁陕县“教育花费占财政收入43%”这一结论呢?
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中心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国贤教授说,“教育花费占财政收入43%”这样的计算方式是不科学的,“不同口径来源的数据不能这样比较,否则,按照其3075万财政收入、6781万教育支出算,是不是200%的钱用在教育上?”
一个容易被“免费教育”拥趸者忽视的常识是: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并不等于其地方财力。具体到宁陕县,2010年,该县财政收入仅3075万元,但其财政支出达4.6332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按该县财政支出计算,教育支出只占了极小一部分。
宁陕县的财政收入这么少,怎么会有10倍于此的钱支出?原因在于上级转移支付。
上级转移支付是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目的在于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上级转移支付主要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
“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财力是两个概念,后者除了本级财政收入,还包括上级转移支付的财力。”马国贤说。
记者查阅宁陕县2008年—2010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发现,该县每年获得的上级转移支付收入是其地方财政收入的10倍以上。
以2010年为例,该县一般预算收入(即本级财政收入)3075万元,税收返还收入335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9859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1571亿元,再加上债券、上年结余等收入,该县2010年的可用财力达4.8233亿元。
从数据中还可看出,2008年开始,宁陕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每年递增2200万元。
也就是说,宁陕县虽然地方财政收入低,但其地方财力并不差,单从账目上看,宁陕县并非“贫困县”,尽管它2004年就被定义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