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20万能否将名师"拽回"讲台 教育先辈讲台铸师魂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1-04-14

       晋升薪酬与授课绩效挂钩

       为扭转“上课成副业”的局面,浙江大学推出一系列“教学新政”。其核心是加大教学在职称评聘、岗位聘任与津贴发放、评奖评优中的权重,力求改变以科研业绩主导的考核,建立“教学优先”的激励约束机制。

       记者采访发现,在首批6位“求是特聘教学岗”受聘者中,国家级教学名师即占5席。这些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并获得学生好评。

    “应聘后,他们教学工作量饱满,同时须承担一定的教学改革项目,负责建设教学团队等。我们会跟踪考核,一旦未达要求,4年聘期满后即解聘。”浙江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朱晓芸说。

       对“求是特聘教学岗”,浙大专门设立“教学岗”评审委员会,采取海内外公开招聘。由于条件较为严格,前来应聘者不到10位。

       年过六十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杨启帆是受聘者之一,“培养学生,对我来说更有意义。”他说。在浙大任教40年,他一直在三尺讲台上尽着一个老师的天职,为本科生上数学建模等课程,并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每年教学量达几百课时。

       浙江大学把教学的投入度作为教授职称晋升和薪酬发放的重要考核指标。今后副教授晋升教授时,如果教学工作量不达标或教学效果差将被“一票否决”;教授基础津贴的50%与教学量挂钩,若不达标,津贴不予发放。

       优秀“教书匠”年津贴20万元,待遇等同“长江学者”,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积极尝试。来茂德说:“大学最基本的使命是培养人,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大学教授能做到‘给学生上课是天大的事’,那么高等教育就有希望了。”

       观点交锋

       能否提振高等教育?

       针对浙大“教学新政”,有关专家表示,设立名师教学岗愿望是好的,传递了校正“科研畸重”的积极信号,倡导了“教学为先”的办学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大学里“名师不上讲台”的问题。

    “没有教学,何谈大学?大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人才。名师应该走向课堂,让更多学生分享他们的才华、智慧。”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说。

       但部分专家也认为,“名师不上讲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果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理念不变,只是把名师赶到本科课堂,那就是“拳头打跳蚤”,不能根本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史秋衡认为,科研型大学理想的教学模式不是选几个教学名师,而应以科研引领教学,在科研活动里展开教学,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在体验中学习,在熏陶中学习,这才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路径。

[1] | [2] | [3] | [4] | [5] | [6] 共 6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