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挣钱?
在帖子中,“不得不说”把刘泉声多方兼职的原因归结为,“为了岗位津贴”。
“长江学者”的待遇有明文规定,特聘教授奖金为每人每年人民币10万元,同时享受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此外,高等学校必须为聘任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配套必要的科研经费,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
“泰山学者”的待遇也有类似规定:在第一期工程实施中,省财政每年给予每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0万元、所带学术团队5万元岗位津贴,每年为每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提供5万元科研补助经费。获准设置“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学校每年为每位自然科学类特聘教授提供15万元科研配套经费,5年间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所在的自然科学类学科提供2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
针对兼职挣钱的质疑,刘泉声回应,“我从来没有这个本意。如果我要赚钱,我这个学科现在处于国家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单纯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的,而且比这个赚得多得多。”
他举例说明,“比如我们注册的岩土工程师,这几年很多人找我们,个人的资质证书挂号,3年24万元一次性付清,或者1年给10万元,这些我都没有去做。”(雷宇 庄郑悦)
快言快语
板子该打在谁身上
每每传出名教授违规兼职挣钱,坊间都是一片挞伐声,斥之为斯文扫地、唯利是图。诚然,只想赚钱而罔顾规则,只顾走穴而摈弃师道,的确令人鄙薄。但是,板子显然不能仅仅打在违规兼职的名教授身上。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有各大高校簇拥而至,向名教授抛来橄榄枝,名教授何以兼职?
其实,不少高校是明明知道一些名教授分身乏术,但仍然毫不犹豫地邀其兼职,且不惜许以厚禄。原因很简单,利益驱动。一方面,这些名教授的薪酬不是学校承担,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另一方面,邀请名教授兼职则一举多得:其一,提高学校名气,一些学校为装潢门面,热衷于邀请名教授兼职,哪怕挂个名,或者来校交流工作也乐意。其二,获取经济利益,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曾透露,一些大学引进一名知名学者,用这个名字可以到教育部拿一大笔钱。其三,名教授往往掌握着一定的资源,投其所好,学校日后能增加学术方面的话语权,比如,增加学术考评的力度。
由此观之,名教授求其利,高校求其名,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校方表现出主动性,一般来说名教授不愁兼职,而一些没有名气的学校往往更有求于名教授。基于此,板子更应该打在个别学校身上。
说白了,一些高校大肆追逐、追捧名教授,折射出了当下不少高校十分浮躁与急功近利,为了谋取名气、利益,不惜剑走偏锋。目前,国家已经对教授兼职挣钱制定出了相应的规则,比如,违规兼职应予解聘,但对学校尚没有明确的约束措施。因此,刹住教授兼职歪气,唯有釜底抽薪,对那些汲汲于邀请名教授兼职的学校,亦应予以严格规范。(王石川)(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