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20万能否将名师"拽回"讲台 教育先辈讲台铸师魂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1-04-14

       厚德载物 心系学子

       这是当代东方学大师季羡林的一则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一年,北京大学秋季开学,一位外地新生急于报名,就对迎面走来的一位老人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办完入学手续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大为感动,深深谢过,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在开学典礼上,新生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竟然就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当时已73岁的季羡林先生。

       一位采访过季老的记者说,他听到这个故事时,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

       1998年,77岁的谢希德备受癌症折磨,但仍然坚持教学活动。谢希德的另一位学生、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叶令说:“当时谢校长躺在病床上,一边治疗,一边为我修改论文。有一次她在昏暗的病床灯光下跟我说:‘下次把字打大一些,我可以修改得更仔细、更清晰。’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动万分。”

    “重病似乎丝毫不影响她的论文批改。”复旦物理系教师资剑博士回忆,“无论专业水准还是措辞造句,都非常严格。五六页密密麻麻的英文字,在谢教授手中一改就是三四次,这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力量。”

       吾爱知识 更爱吾师

       先辈大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源于他们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这位以“平民教育”思想传世的杰出教育家,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从各地的难童保育院招收学员,创建了影响深远的育才学校。

       尽管有日寇的轰炸飞机从头顶掠过,但育才学校的课堂上从不缺乏活力和欢乐。在陶行知的感召下,很多学术界名流冒着生命危险,每天赶路来给这些衣衫褴褛的孩子上课——教文学课的有艾青,教音乐课的有贺绿汀,教戏剧课的有张泯。

       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怀抱救国救民理想,在教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更有的人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为中国现代教育开辟了道路,他们的名字已经印在人们的心里: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叶圣陶……

       缅怀教育先辈们的师品师德,我们意识到,如今某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由于市场因素以及某些价值导向的不良影响,高校“名师不上讲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业内人士指出,教书育人本是大学第一功能,如今的教授上讲台却需要教育部发文督促,这些人似乎离教育越来越远。

[1] | [2] | [3] | [4] | [5] | [6] 共 6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