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教育先辈三尺讲台铸师魂
在“大学名师不上讲台”现象屡遭诟病的今天,人们格外怀念那些为教书育人耗尽毕生心血的教育先辈。
2006年教师节前,一个名叫郑富春的男子专程从澳大利亚飞回上海,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墓前,以学生的名义,献上一束鲜花,深鞠一躬,然后静静地站了半小时。
讲课风范 终生难忘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2004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电路分析课,晏才宏向学生们宣布了这个惊人的消息,口气却平静如常,往日活跃的课堂顿时沉寂下来。
至今,回想起晏老师的最后一课,很多学生依然满怀哀伤。上海交大的一位同学回忆说:“他平时总是满脸微笑,那天却显得忧郁,讲话有点激动,脸都红了。他平时从不拖堂,那天却好像没听见下课铃声,继续讲下去,似乎想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传授给我们。”
晏老师的“最后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向学生表示歉意,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晏老师在学生测评时,得了全校唯一的满分。这样一位老师,由于他热衷于教学而影响了发表论文,58岁死时连个副教授也没评上。
学界泰斗 情系课堂
杨振宁教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不仅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还因为他以80岁高龄,到清华大学为本科生开课。回望历史,在学术上功成名就却仍然坚守三尺讲台的教育先辈不可胜数。
复旦大学副校长孙莱祥说,复旦大学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础课,有很多都是由著名教授讲授。“我当时是数学系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苏步青教授、谷超豪教授等,当时他们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他说:“如今,我还记得他们给我上课的情景,讲解一个定理,他们先不去推导公式,得出结论,而是分析研究这一定理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大家去想问题,在思想性、方法性上给大家很多启发。这样的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开拓者之一。这位在国内外都享有崇高声誉的科学家,对于教学却认真到“近乎偏执”的程度,她的学生们如是评价。
据谢希德弟子、中科院院士王迅介绍,1955年,谢希德主讲固体物理和固体理论两门课,当时她已经怀孕临产,由别人代上,但讲课内容都是自己准备,每隔一两周,她都要赶写几堂课的讲稿。1978年至1988年,谢希德先后担任了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依然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受恩师影响,时至今日,年过七旬的王迅院士还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他几乎给所有本科班级上过课。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回顾自己的一生,最使我感到没有虚度年华,一生没有白过的,就是我做了一辈子教师。我不喜欢别人称我为王院士,我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我是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