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延伸】
诚于说服,耻于“驯服”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让“人本原理”贯穿于中小学内部管理全过程,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此中,“以人为本”听来虽不新鲜,却是不折不扣的“柔性管理”核心和柱石。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人都愿意获得教育,但都诚于说服,耻于‘驯服’。所谓“柔性管理”,其要义含于其中。
潜在、有效的说服力
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团队自觉行为的一种管理方式。
柔性管理的思想在教育管理中可谓源远流长。远至中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征以德”、“修己安人”、“以民为本”;周易的“刚柔相济,崇德广业”;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近至现代: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像美国许多著名的大企业,废除了工厂等级制,发动员工广泛参与领导和管理计划;取消总主管阶层,成立员工小组,让员工自行管理其范围的一切。
柔性管理较之其他管理方式更具人性,它倡导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管理思想。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甚至到现今,我们的学校管理似乎仍热衷于西方企业的刚性管理模式,过多地注重“量化考核”、“百分奖惩”,而忽视传统的以人为本的东方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的教师。学校管理中的“灵魂”——校长,他的管理地位更多的是由学识与人格魅力所支持的,而不是由“位置”或“权力”所支撑的。所以,更需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故而,把柔性方式切实引入学校管理领域,既具有历史与理论的可能性,也具有现实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