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育界人士谈现代"私塾":学生如何全面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华蓉 禹跃昆 编辑:江淼 时间:2011-11-01
相关链接
私塾,又称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是封建社会时期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私人教学机构。“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历经2000余年,教育思想多以传播儒家思想为中心,教授《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等。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私塾”形式多样,有塾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还有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网友观点
@清溪渔夫:“私塾”教育,家长的意愿可能有三,一是与普通家庭的孩子隔离、保持权贵习俗的纯正,二是避免孩子在大环境的学习竞争中因成绩不好而心理受伤。三是不放心孩子很小就出国念书而作的临时选择。
@海天红月:“私塾”显然不符合现代民办校办学要求,不能以学校身份登记,顶多也就是个培训班。做“私塾”,既无通道——学生不能融入正常选拔性考试中,也无后劲——过几年就会陷入资金周转不畅、教师馈乏的境地。
@淘气的猫妖:中国教育难,现代“私塾”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中国爱疯:“私塾”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学校,学校是个小社会,提供给孩子锻炼与人相处、完善心智的机会和环境。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私塾”是应试教育发展的极端,或是我国当代基础教育亟待改革的信号。
@苗奥:当下很多这样的现代“私塾”。真觉得他们在误人子弟。学百家姓,千字文什么的,有那时间还不如让孩子撒欢儿去玩呢!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31日第3版
相关文章